• 回到顶部
  • 010-84738205
  • QQ客服
  • 微信二维码

夏至丨夏至毕业时光匆,草本含香岁月浓!

作者:北中博济
日期:2025-06-21

 

为您送上夏至养生食谱

 

“日长之至,日影短至,故曰夏至。”夏至,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个节气,至,极也。烈日高悬,地球表面痛快地接收着来自太阳的能量辐射,自然界万物长至最繁盛,天地间阳气达至最鼎盛。《黄帝内经》言:“夏三月,此谓蕃秀,天地气交,万物华实。”人们能在夏至的温度中感受到热烈的生命赞歌。

 

 

夏至时节酷暑逼人,易耗气伤津,故饮食应以清淡为主,多吃瓜果、绿豆等消暑清热的食物,适食酸甘之味敛阴生津。长夏多湿,湿邪困脾,中医认为此时人体还易受湿邪侵袭,需搭配薏米、赤小豆等利湿之品,辅以山药、茯苓健运脾胃。“心气通于夏”,暑热易扰心神,因此清心火宁心敛神与养心护阳同样不可忽视。

还需要注意的是,夏至时天地阳盛至极,人体阳气外浮于体表,易出现“外热内寒”的生理状态,因此不宜过度贪凉饮冷,损伤脾胃阳气。正如《养老奉亲书》所言:“夏月伏阴在内,暖食尤宜”,在享受清凉的同时不忘固护阳气,方能达到“正气存内,邪不可干”的养生境界。

 

饸饹面

 

以荞麦制面,夏季一般凉吃,调入精盐、香醋、芥末、蒜汁、芝麻酱和红油辣子等味汁,配以黄瓜丝等夏蔬于面上,轻拌后便可爽快入口。凉吃荞麦饸饹味汁酸甜辛香,面体爽口清甜,是消夏祛暑的上佳良品。

民间有“冬至饺子,夏至面”的俗语,饸饹,即是面食的一种,古称“河漏”。荞麦饸饹是陕西、甘肃等地区著名的汉族面食小吃,被誉为北方面食三绝之一,与兰州拉面、山西刀削面齐名。

荞麦味甘微酸、性寒,归脾、胃、大肠经。李时珍《本草纲目》中阐述荞麦能“降气宽肠,磨积滞,消热肿风痛,除白浊白带,泄痢腹痛上气之疾。气盛有湿热者宜之”,并称其有“炼积滞之功”。在夏至吃荞麦饸饹大有好处,荞麦面性寒能清暑解毒,味甘微酸能化阴养津,培护夏至初生之稚阴;佐料汁味辛带酸,既益肺柔肝,符合夏月增辛宜酸的饮食习惯,又能制衡荞麦寒凉伤中之性。根据现代研究,荞麦中所含的化学成分有黄酮、蛋白质、脂肪酸、植物甾醇以及矿物元素等活性成分,其主要药理活性为抗糖尿病、抗肿瘤作用。

 

绿豆乌梅粥

 

【原料】:绿豆、粳米各160g,乌梅100g。白糖适量。

【做法】:绿豆、粳米淘洗干净,乌梅洗净,三者加锅内,加水约2000mL,熬煮至绿豆、粳米熟透,加入白糖即可。待温直接食用。

绿豆素有“济世之良谷”的说法,是我国传统的豆类食物,其味甘、性寒,入心、肝、胃经,具清热、消暑、利水、解毒之功,主治暑热烦渴、感冒发热、呕吐泄泻、痰热哮喘、头痛目赤、口舌生疮、水肿尿少、痘疹疮疡、药物及食物中毒。《本草纲目》评价说:“绿豆,消肿治痘之功虽同赤豆,而压热解毒之力过之,且益气、厚肠胃、通经脉,无久服枯人之忌。”

绿豆含有丰富的无机盐、维生素,主要营养成分有蛋白质、脂肪、碳水化合物、维生素B1、维生素B2、叶酸、胡萝卜素,矿物质钙、磷、铁,富含赖氨酸、亮氨酸、苏氨酸,但是蛋氨酸、色氨酸、酪氨酸比较少。现代研究,绿豆所含蛋白质、磷脂成分均有兴奋神经、增进食欲的功能;多糖与球蛋白成分可通过增强血清脂蛋白酶的活性,促进胆固醇在肝脏中分解的作用降低血脂,从而预防冠心病、心绞痛等心血管疾病;绿豆含有丰富的胰蛋白酶抑制剂,可减少蛋白分解、减少氮质血症,因而起到保护肝肾功能等作用。本方为民间验方,以绿豆为主,加入乌梅、粳米组成。夏至暑热为患,又兼湿邪,易伤津耗气、湿阻脾胃。绿豆与乌梅搭配,辅以粳米,既消暑利湿,恢复脾胃升降之职,又益气生津,补充人体耗损的津、气。本方适用于夏至时节的养生保健,能缓解因为暑热、湿热天气导致的厌食纳呆、心烦汗多、体劳身倦、口干便干等不适。

【原料】:绿豆、粳米各160g,乌梅100g。白糖适量。

【做法】:绿豆、粳米淘洗干净,乌梅洗净,三者加锅内,加水约2000mL,熬煮至绿豆、粳米熟透,加入白糖即可。待温直接食用。

绿豆素有“济世之良谷”的说法,是我国传统的豆类食物,其味甘、性寒,入心、肝、胃经,具清热、消暑、利水、解毒之功,主治暑热烦渴、感冒发热、呕吐泄泻、痰热哮喘、头痛目赤、口舌生疮、水肿尿少、痘疹疮疡、药物及食物中毒。《本草纲目》评价说:“绿豆,消肿治痘之功虽同赤豆,而压热解毒之力过之,且益气、厚肠胃、通经脉,无久服枯人之忌。”

绿豆含有丰富的无机盐、维生素,主要营养成分有蛋白质、脂肪、碳水化合物、维生素B1、维生素B2、叶酸、胡萝卜素,矿物质钙、磷、铁,富含赖氨酸、亮氨酸、苏氨酸,但是蛋氨酸、色氨酸、酪氨酸比较少。现代研究,绿豆所含蛋白质、磷脂成分均有兴奋神经、增进食欲的功能;多糖与球蛋白成分可通过增强血清脂蛋白酶的活性,促进胆固醇在肝脏中分解的作用降低血脂,从而预防冠心病、心绞痛等心血管疾病;绿豆含有丰富的胰蛋白酶抑制剂,可减少蛋白分解、减少氮质血症,因而起到保护肝肾功能等作用。本方为民间验方,以绿豆为主,加入乌梅、粳米组成。夏至暑热为患,又兼湿邪,易伤津耗气、湿阻脾胃。绿豆与乌梅搭配,辅以粳米,既消暑利湿,恢复脾胃升降之职,又益气生津,补充人体耗损的津、气。本方适用于夏至时节的养生保健,能缓解因为暑热、湿热天气导致的厌食纳呆、心烦汗多、体劳身倦、口干便干等不适。

 

忽思慧桂浆

 

【原料】:赤茯苓5g(去除外皮后研磨成粉末)、肉桂5g(去除表皮后研磨成粉末),神曲末8g,杏仁6g(热水浸泡后去皮尖,生磨成泥状),大麦3g(研磨成粉末),生姜15g(榨取汁液),蜂蜜30g,沸水适量。

【做法】:将上述所有材料与蜂蜜水充分混合搅拌后,装入陶瓷罐中。罐口用多层油纸密封,外层以泥浆完全包裹封固,置于冰窖内窖藏三日即可酿成。饮用时需用棉布过滤,并经过冰镇处理,适宜在盛夏酷暑时节饮用。

具有清心养阴、健胃补脾、温胃散寒之功。适应于夏至前后心浮气躁、不欲饮食、胃凉胃胀、大便稀溏等不适的调治。

【原料】:赤茯苓5g(去除外皮后研磨成粉末)、肉桂5g(去除表皮后研磨成粉末),神曲末8g,杏仁6g(热水浸泡后去皮尖,生磨成泥状),大麦3g(研磨成粉末),生姜15g(榨取汁液),蜂蜜30g,沸水适量。

【做法】:将上述所有材料与蜂蜜水充分混合搅拌后,装入陶瓷罐中。罐口用多层油纸密封,外层以泥浆完全包裹封固,置于冰窖内窖藏三日即可酿成。饮用时需用棉布过滤,并经过冰镇处理,适宜在盛夏酷暑时节饮用。

具有清心养阴、健胃补脾、温胃散寒之功。适应于夏至前后心浮气躁、不欲饮食、胃凉胃胀、大便稀溏等不适的调治。

 

节气习俗

 

古人在夏至节气养生,养护身体阳气与消暑养阴并重,常常在此时吃冷食、凉食、瓜果。清代文士顾禄《清嘉录》记载:“街坊叫卖凉粉、鲜果、瓜藕、芥辣索粉,皆爽口之物。什物则有香蕉、苎巾、麻布、蒲鞋、草席、竹席、竹夫人、藤枕之类,沿门担供不绝……浴堂亦暂停爨火,茶坊以金银花、菊花点汤,谓之‘双花’。面肆添卖半汤大面,日未午已散市……”此时又是瓜类食品上市的季节,人们坐在瓜棚下乘凉,品尝西瓜清热消暑。

夏至是天地间阳渐减、阴渐生的节点,但是气温却是日渐拔高,“夏至三庚数头伏”,过了夏至后,大约再过二十多日,便是流火的三伏天了。此时饮食仍宜清淡,不宜肥甘厚味。虽然饮食选择清淡,但亦要注重食物的五味调和,以使人心悦情畅,开胃欲食。此时的佐料与食材选择应省苦增辛多酸。制作方法多以清炖、煸炒、蒸制、凉拌为主。在食材种类的选择上,仍应以五谷为主,可以多食荞麦、豆类。元代忽思慧《饮膳正要》亦指出:“夏气热,宜食菽(即豆类)以寒之,不可一于热也。禁温饮饱食,温地濡衣。”此外还应以新鲜绿叶蔬菜、时令瓜果等为辅,可以适量佐以瘦猪肉、鸭肉等补气养血、养阴清热的肉类。

江南等地有夏至食三鲜的习俗,可以供以效仿。树三鲜为樱桃、香椿、梅子,地三鲜为苋菜、豌豆、蚕豆,水三鲜为螺蛳、鲋鱼、咸鸭蛋。这些食材皆合夏至的养生保健之理。但是要注意:上述食物多偏寒凉清润,易伤脾胃阳气。现代社会,人们多贪凉喜冷,长期在空调房内生活,过食冷饮冰物等习惯容易导致寒凝内聚,或者素体阳虚之人食寒凉之物更为雪上加霜,因此在饮食取舍上还应以辨体施膳为原则择膳为食。

 

体质化调理建议

1. 阴虚火旺者:增配银耳羹、石斛老鸭汤

2. 气虚倦怠者:加黄芪10g炖鸡汤,辅以五指毛桃茶

3. 湿热体质者:常饮茵陈荷叶茶,佐食凉拌马齿苋

4. 阳虚怕冷者:晨起含服醋泡姜片,晚间艾叶泡脚

 

夏至一阴生,养生正当时。顺应天时,调养身心,方能“心静自然凉”。这个夏至,从一碗荷叶粥、一杯姜枣茶开始,让中医智慧守护你的健康盛夏!